十年树木,百年树人。2025年9月12日,以“助力产教融合、共育风电工匠”为主题的风电技能型人才发展与合作创新论坛在大兴安岭新能源产业学院召开。

来自政府部门、风电开发企业、风电运维服务企业、大兴安岭新能源产业学院的参会代表同学院师生齐聚一堂,在专家公开授课、主题报告分享和专项交流等多个环节,围绕风电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共同为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风电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此次论坛由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装备分会、风电设备运维服务合作组织联合主办,锐源风能技术有限公司、锐源风能技术(大兴安岭)有限公司、大兴安岭树人新能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沈阳华纳科技有限公司、优利康达新能源培训学院、国际铜业协会支持。

开幕式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装备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吕青源主持开幕式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装备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祁和生在开幕辞中指出,当前我国风电行业正处于数字化、智能化的关键时期,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但目前风电技能型人才的供给远低于行业发展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缺口,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一个企业、院校紧密协同、产教融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新体系,为风电行业培养输送更多技能型人才,破解当前风电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困境和痛点,为中国风电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稳定的技能型人才支撑。

大兴安岭技师学院院长商兆海在致辞中表示,学院始终秉持 “服务区域发展、助力产业升级” 的办学宗旨,抢抓 “双碳” 机遇,紧密对接产业需求,2023年与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兴安岭职业学院联合组建新能源产业学院,开创了风电领域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先河。未来,学院将与企业共建产业人才需求数据库,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并从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向 “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合作模式拓展,构建新能源产教融合新格局。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院长李国兴在致辞中强调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关系,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共育风电工匠是落实国家战略、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方向,也是职业院校与风电企业的责任担当。近年来,大兴安岭职业学院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已建成了多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通过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中高衔接,已初步形成了以群建院、以院促产、产教融合的新格局。未来学院将与各方精诚合作,为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培育大国工匠。

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副总经理王剑彬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大兴安岭新能源产业学院紧扣实用型、实战型定位,将风电场运维场景搬进课堂,融入企业技术标准,实现 “学做结合、对接岗位”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并提出了三点期待:一是人才培养精准对接需求,结合不同区域运维特点与技术路线定制培养;二是实践教学注重实战,打通 “院校培训-企业实习-岗位就业” 闭环;三是校企构建长效机制,业主开放资源共建实训基地、共研课程,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同频共振。

风电设备运维服务合作组织轮值主席、锐源风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松在致辞中介绍,作为华锐风电旗下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内较早的风电综合服务供应商,锐源风能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2023年,集团公司与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大兴安岭技师学院开启产教融合新探索,深化人才合作,在区域专业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引导和示范作用,获得了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认可。下一步,将致力于推动高校、企业、行业协会三方协同,构建风电技能人才培养新生态。
大兴安岭新能源产业学院公开课

大兴安岭新能源产业学院公开课环节由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大兴安岭新能源产业学院院长张文忠主持,两位特邀专家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和行业经验,围绕风能利用发展历程和职业素养培育,为参会代表和大兴安岭新能源产业学院2025届新生带来了两堂精彩生动、极具指导意义的课程。

原华北电力大学二级教授刘永前在题为《风能利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报告中回顾了人类跨越数千年的风能利用历程和当前全球风能产业的高速发展。在政策与市场驱动下,我国已形成了完整的风电产业链,贡献了全球70%新增装机量。未来,风电将向更大规模、更高效率迈进,预计到2030年全球装机将达到2300GW,30MW+海上风电机组、AI运维、风电+储能/氢能模式将成为主流。通过循环经济与跨界创新,风电将实现从补充能源向主力能源的转型,成为全球碳中和的核心支撑。

风电行业正在经历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的双重变革,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中国华电集团新能源公司教授级高工袁凯峰以《职业素养和人生成长系列谈》为题,指出职业素养不仅是技术能力的体现,更是适应行业变革的核心竞争力。要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夯实专业根基,在跨学科协作中培养系统思维,在持续学习中构建终身成长体系。人生成长如同风电机组运转,既需要定子般的稳定内核,也要有转子般的进取动能。面对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保持空杯心态与韧性品格尤为重要。
主题报告
近年来随着存量风电机组的快速增长,技能型人才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论坛主题报告环节特邀了行业协会、风电培训相关机构、保险经纪公司的嘉宾,围绕风电技能型人才供需分析、培养体系搭建及人员保障等主题进行了分享。

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管理部部长、大兴安岭新能源产业学院副院长陈宇主持了主题报告。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装备分会副秘书长梁志静在《中国风电运维技能型人才供需情况研究报告》课题成果汇报中指出,运维是保障风电设备稳定运行和效能发挥的关键环节,运维技能型人才供需失衡问题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现状,课题组精准提出人才培养解决方案:加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扩大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提升运维职业社会吸引力,优化岗位适配性以减少流失。构建完善人才成长环境,明晰职业发展路径。强化政策引导支持,从制度层面为运维技能型人才保驾护航。

作为被业内熟知的风电职业教育服务商、风电实训基地建设供应商,沈阳华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连合在《虚实一体新能源实训基地的设计与实施》的报告中,介绍了公司针对风电不同层次人才、不同岗位技能培训需求,提供了相应的实训基地建设解决方案,其硬件设备涵盖了整机缩比培训、多形式变桨、偏航、液压、传动链、润滑、主控与故障诊断、登高培训、GWO培训等系统,仿真软件涵盖了多种机型的教学模块,为风电人才的理论教学、技能提升、实操考核、能力评价等提供了设施保障。

风电运维属于高危行业,运维人员面临着登高坠落、恶劣天气、交通意外、意外猝死等诸多风险,但受高风险及投保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保险公司往往不愿承保,且保费居高不下。中怡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能源部总监贝海在题为《风电从业人员安全保障保险解决方案》的报告中,分享了中怡于2019年推出的风电运维人员万人保险计划项目,目前整体运作良好,不仅解决了众多中小运维企业投保难的问题,还帮助企业大大降低了保险采购成本。同时,面对重大案件能协助企业尽快完成保险索赔。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级高工张海亚分享了《高职风电运维人才培养痛点与思考》,指出了当前运维人才培养存在的诸多难题:教材严重滞后、学生实操机会少,设备购置成本高,且更新难以跟上技术迭代;课程设置失衡,不同学校教学重点差异大,本科“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风电相关内容少、师资弱;学生安全、成本意识等软技能培养不足,教师来源较单一,企业技术人才难以入校任教。并建议完善标准体系,参考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利用企业资源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推动将风电工程技术设为独立本科专业。

中广核新能源培训公司业务发展部主任初忠宝在题为《中广核新能源人才培养体系介绍》的报告中,介绍了公司在构建完善“职能部门+培训中心+实训基地”的专业化管理体系的成功经验:开发课程1000余门,形成五大课程体系和六大项目群,出版《新能源电力无人机巡检技术应用》教材填补行业空白,已获多项外部资质,建立起“赋能+服务+指导+监督”四位一体培训职能管理机制,成功交付使用了国内首套“典型风电机组装调与维护实训装置”和“新能源输配电运维实训平台设备”。

优利康达新能源培训学院院长张军辉分享了《风电运维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学院依托二十余年的风电运维经验,建立了标准化、场景化及生态化课程体系,并配备4500平米先进实训中心与VR仿真系统,强化实操与应急能力训练。通过“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制”及企业定制化培训,实现“训-评-用”闭环,有效提升学员岗位适应性与技术管理水平。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拓展海上风电、碳管理等前沿方向培训,为行业提供更高水平的人才支撑。

大兴安岭新能源产业学院产业学院教师郑艳会做了《大兴安岭新能源产业学院教学汇报》,全面介绍了产业学院依托产教融合与高水平实训资源,提供定制化人才培养服务。打造了一支适应风电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双能型”高素质教师队伍,聘请行业及高校资深专家授课。设有17个国内领先的实训模块,同时装备华锐风电先进的双馈风力发电机组实物作为实训平台,为学员提供全真的教学与培训环境。2025年,学院招生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较2024年增长130.39%。
校企合作签约
会上,大兴安岭技师学院、大兴安岭职业学院与北京协合运维风电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金风慧能风电技术有限公司、远景致博(浙江)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东方电气新能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运达智服新能源技术(浙江)有限公司、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兴蓝风电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海装风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上海敏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沃金电气工程有限公司、锐源风能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了校企签约仪式,将在风电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主题分享交流探讨

下午,在由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装备分会副秘书长年方清主持的主题分享与交流探讨环节,3位风电整机制造企业的嘉宾分享了各自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考和实践经验。

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风慧能人力资源总监秦花花在《风电技能人才培养展望》报告中提出,校企合作是当前解决后市场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缺口的有效途径。金风的校企合作实践显示,职业院校风电运维专业的人才培养成长率取决于校企共同设计培养方案、老师的专业化培养、教具的标准化建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持续引导、在校企业实习经历和入职企业后的精细培养闭环。倡议组建风电行业职教联盟,共同推进院校专业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认证,开发、持续优化风电运维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培养方案。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明阳学堂总监羊泽铿分享了《风电技术人才需求及培养规划》。当前风电行业正向智能化、大型化、深远海化、全球化发展,要求技能人才要掌握专业技术、应急处置、数字化应用及跨领域协同技能。明阳构建了“横向贯通、纵向晋升”双轨成长路径,搭建三级平台、推行“1+1+1”模式,建立了“技能+业绩+创新”评价体系并与激励挂钩。在生态协同上,深化校企合作,联合开发教材;同时联动政府参与专项计划,配合协会制定行业标准,联合企业发起人才共享平台。

锐源风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丁伟奇在《聚焦行业人才需求新趋势,筑基企业人才规划新蓝图》的报告中,展示了华锐构建的多维度人才解决方案:研发端联合7所高校攻关,缓解高精尖人才压力;工程交付端携手10大主力供应商及属地友商,打造双重人员保障模式,稳定人员供给;运维服务端依托19年兆瓦级机组服务积淀,联合院校及生态伙伴通过“现场实训+共享培训”“线上+线下”资源库,快速补齐技能人才缺口;智慧运维端加大智能平台应用,以技术替代人力实现降本增效。
在随后的互动交流环节,来自风电开发企业、风电整机制造企业、风电运维服务企业、风电培训机构以及特邀嘉宾立足于产教融合、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围绕风电技能型人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风电技能型人才合作培养等方面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富有建设性的对话交流,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
会议期间,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管理部主任/大兴安岭新能源产业学院办公室主任刘嘉增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大兴安岭新能源产业学院。
与会嘉宾表示,本次论坛紧扣行业发展需求,为企业、学校及科研机构搭建了高效深度交流的平台,为风电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启示,有助于凝聚各方共识,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新路径,总结实践经验,优化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方式,未来,风能装备分会也将继续致力于切实推动风电技能型人才发展培养,进一步夯实风电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底座。
来源:CWEEA